我今年 15 岁好的股票配资平台,之前在读初二,现在已经休学一年了。每天我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窗帘拉得严严实实,要么盯着天花板发呆,要么抱着手机漫无目的地刷,连吃饭都要妈妈把碗端到门口。医生说我是重度抑郁,可我知道,我变成这样,不是突然的,是学校和家里一点点把我逼到走投无路的。
游戏是我唯一能呼吸的地方
初一的时候,我成绩还不错,在班里排中游,不惹事,也不算显眼。可上了初二,一切都变了。数学开始学函数,物理也新增了,老师讲课像赶火车,我稍微走神,就跟不上了。第一次月考,我数学只考了 58 分,物理更是只有 45 分。
那天放学,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,当着其他老师的面说:
“你怎么回事?初一还好好的,初二就掉成这样?是不是天天在家玩游戏?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!”
我想解释 “我听不懂”,可话到嘴边,又咽了回去 —— 我知道,说了也没用,老师只会觉得我在找借口。
展开剩余87%回到家,妈妈看到成绩单,直接把我的书包扔在地上,书撒了一地。
“我每天给你做饭、陪你写作业,你就考这点分?你对得起我吗?”
爸爸也在一旁附和:
“肯定是偷偷玩游戏了!从今天起,手机没收,电脑断电,周末也别想出去!”
那时候,我真的没怎么玩游戏。可他们不信,非要把 “成绩差” 和 “玩游戏” 绑在一起。后来,我发现,只有在游戏里,我才不用面对老师的指责和爸妈的唠叨。在游戏里,我只要努力练技术,就能赢,就能得到队友的称赞,就能感受到 “我能行”。
慢慢的,我开始偷偷攒零花钱买二手手机,躲在被子里玩到半夜 —— 那是我一天里唯一能觉得自己还活着的时间。
学校的区别对待和家里的冷暴力
沉迷游戏后,我的成绩更差了。班主任把我调到了最后一排,和几个成绩同样不好的同学坐在一起。有一次上课,我不小心睡着了,老师直接用黑板擦砸我,说:
“不想学就滚回家,别在这影响其他同学!”
全班同学都在笑,我低着头,脸烫得像火烧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从那以后,我更不想去学校了。每次走进教室,都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我,在背后说“他就是那个成绩差还玩游戏的”。有一次,班里丢了一支钢笔,班长直接跟老师说 “肯定是他拿的,他最不爱学习,肯定手脚不干净”。老师连问都没问我,就让我站在教室后面罚站了一节课。
家里的气氛也越来越压抑。妈妈每天除了催我学习,就没别的话了。我吃饭慢了,她说:
“还有心思慢慢吃?不知道赶紧去做题?”
我看电视,她说:
“就知道玩,成绩差成这样还有脸看?”
爸爸更过分,有时候喝醉了,会指着我的鼻子骂:
“没出息的东西,以后肯定没前途。”
他们不知道,我晚上经常失眠,有时候会莫名地哭,觉得自己特别没用。我想跟他们说“我难受”,可每次看到他们不耐烦的眼神,我就把话咽回去了。那时候,游戏也救不了我了 —— 我连玩游戏的力气都没有了,只是盯着屏幕发呆,眼泪掉在手机上,也不知道擦。
去年 4 月,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倒数第三。班主任给妈妈打电话,说:
“你家孩子根本不想学,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,建议你们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,别耽误了其他同学。”
妈妈回家后,没有问我是不是不舒服,而是直接哭着说:
“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孩子?你是不是故意要气死我?”
爸爸也发了火,把我的二手手机摔碎了,说:
“我让你玩!我让你玩!你再玩,就别认我这个爸!”
那天晚上,我趁他们睡着,偷偷跑了出去。我沿着马路走了一夜,不知道要去哪里,也不知道能去哪里。天快亮的时候,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,觉得特别累,特别想就这样睡过去,再也不醒来。
后来,警察找到了我,把我送回了家。妈妈看到我,没有问我冷不冷、饿不饿,而是上来就打了我一巴掌。也就是那天,爸爸终于同意带我去医院。当医生说出 “重度抑郁,建议休学治疗” 的时候,妈妈愣住了,爸爸也沉默了。可我一点都不意外,我早就知道,我病了,病得很重。
妈妈偷偷学着 “看见” 我
休学后的日子,家里依旧安静得可怕。直到有一天,我发现妈妈总是躲在客厅角落,对着手机说话,声音压得很低。后来我才知道,她找了辅仁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询师,想弄明白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。
有一次,我故意没关紧房门,听到了妈妈和咨询师的对话。妈妈的声音带着哭腔:
“老师,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,他现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不跟我们说话,也不吃饭,我好怕他出事……”
咨询师耐心地听着,然后慢慢分析:
“首先,孩子成绩下滑后,你们没有先了解他跟不上课的原因,反而直接认定他是玩游戏导致的,这让孩子觉得不被信任。对于初二的孩子来说,学科难度提升,一时跟不上很正常,你们的指责只会让他更自卑,只能通过游戏逃避。”
“其次,家里的氛围太压抑了,你和孩子爸爸总是用批评、指责的方式和他沟通,甚至用‘没出息’这样的话否定他,这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打击很大。他会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,不值得被爱,慢慢就封闭了自己。”
“还有学校方面,老师的区别对待、同学的嘲笑,让孩子在学校感受不到尊重和归属感,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抑郁情绪。现在要做的,不是逼孩子立刻好起来,而是先改变你们和他的相处方式,让他重新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。”
咨询师给妈妈提了很多具体的建议:比如不催他起床、不强迫他学习,把饭做好放在门口就行;跟他说话时,多问 “你想怎么样”,少讲 “你应该怎么样”;多跟他分享生活里的小事,而不是只谈学习。
我听着妈妈在电话里不停点头说 “好,我记住了”,心里有点意外,又有点说不出的滋味。
悄悄改变的妈妈
从那以后,妈妈真的变了。
以前,她早上总会一遍遍催我起床,现在只会把早餐放在冰箱,留一张纸条“醒了记得热饭吃,妈妈上班去了”;以前,我玩一会儿手机,她就会唠叨不停,现在她看到我抱着手机发呆,会默默端一杯牛奶进来,说 “玩累了就歇会儿”;以前,家里吃饭时只有碗筷碰撞的声音,现在妈妈会跟我聊她上班时的趣事,比如 “今天同事带的蛋糕特别甜,下次我也给你买”。
有一次,我不小心把水杯摔碎了,换作以前,妈妈肯定会说 “你怎么这么不小心”,可那天她只是跑过来问 “没伤到手吧”,然后蹲下来一起收拾碎片。收拾的时候,她小声说:
“以前是妈妈不好,总对你发脾气,没好好听你说话,你别怨妈妈好不好?”
我当时没说话,可眼泪却忍不住掉了下来。那是我生病以来,第一次觉得心里暖暖的。
爸爸虽然还是话不多,但也不再对我大吼大叫了。有一次周末,他还主动问我:
“要不要一起看场球赛?”
我点了点头,我们坐在沙发上看了一下午,虽然没怎么说话,可我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近了一些。
慢慢朝着光的方向走
休学一年了,我的状态越来越好。现在我会主动打开窗帘,让阳光照进房间;会跟妈妈一起做饭,偶尔还会陪她去超市买菜;有时候,我还会拿出以前的课本,翻一翻简单的知识点。
前几天,妈妈跟我说:
“如果你想回学校,我们可以先跟老师沟通,从半天课开始,要是觉得不舒服,随时回家。”
我想了想,点了点头。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害怕,但看到妈妈期待又担心的眼神,我想试着勇敢一点。
我知道,我心里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,以后可能还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。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绝望了,因为我知道,妈妈和爸爸会陪着我,他们会像现在这样,慢慢听我说话,慢慢理解我。
我把这个经历说出来,不是想怪学校,也不是想怪曾经的爸妈。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像我这样的孩子,不是矫情,不是偷懒,我们只是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困难,需要有人拉我们一把。也想告诉和我有一样经历的同学,别放弃,总有一天,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 “光”,而那束光,可能就来自你身边悄悄改变的家人。
现在的我,正慢慢朝着光的方向走,我相信,总有一天,我能重新回到校园,能笑着跟同学打招呼,能自信地说 “我可以”。
发布于:安徽省弘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